看清腹泻病,急缓皆从容

每到这个季节,总会有大部分人被俗称的“拉肚子”所困扰,拉肚子可能就发生在喝了杯凉水、吃了顿烧烤、喝了杯啤酒、淋了点小雨、着了点风寒之后。也可能就发生在劳累之后、小俩口吵了次架,或是每年这个季节都会经历的拉肚子。

拉肚子,是临床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属于现代医学中腹泻病,中医的泄泻、痢疾范畴。

腹泻病,指排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并可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24h排便次数≥3次或粪便质量≥g。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类,前者病程≤14天,腹泻超过4周者属于慢性腹泻,介于二者之间者称为持续性腹泻。急性腹泻多在1~2周内自愈,但也可能有一些潜在的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或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发展成持续性或慢性腹泻。积极寻找患者腹泻的原因和病史资料,是治疗腹泻的关键策略。

1.急性腹泻

2.慢性腹泻

俗语“好汉不经三日泻”,长期腹泻可能导致以上情况的发生,若出现腹泻疾病,需要及时处理。

急性腹泻会因体液丢失和电解质损失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脱水,轻度脱水难以定量评估,成人和儿童的代偿机制和耐受有明显区别,下图为成人中度—重度脱水的临床评估,成人需根据临床征象结合下表进行评估,并进行积极的补液治疗。

急性腹泻患者脱水严重程度的临床评估

上表来源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内科学消化内科分册》

如果得了腹泻病,也莫慌张,积极就医,抓紧时间治疗即可,切不可盲目自我诊治,讳疾忌医。须知,临床诊疗过程不是仅仅凭靠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和治疗的,而是需要有明确的诊断依据的,所以无论是发生急性腹泻还是慢性腹泻,都应该积极就医检查、明确病因,才能明确诊断、确切治疗。腹泻可导致多种危险情况的发生,如若不注意及时治疗,可发生上述危险情况;再者,腹泻分型众多,有急性、慢性之分,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之别,切不可轻视病情;来院就诊,需进行粪便常规检查、粪便细菌培养,甚至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以区别腹泻的类型,明确病因、腹泻的种类,进行明确的诊断和治疗。

腹泻病属于中医泄泻一病,最早见于《内经》,有“鹜溏”、“飧泄”之称。《内经》曰:“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指出风、寒、湿、热均可致泄,并有夏季多发的季节特点。更有《素问?宣明五气》谓:“大肠小肠为泄”;《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道出了泄泻的发病部位在脾胃、大小肠也。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泻”。认为不仅外邪可以引起泄泻,情志失调也可以导致泄泻。又有《景岳全书?泄泻》云:“凡泄泻之病,皆以水谷不分所致,故以利水为上策”。不仅仅道出了泄泻由水谷不分所致,更提出利水治泻的原则。又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治泻之法。直至现今,对泄泻认识的完善,明确强调了湿邪致泻的主导性,病机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

泄泻病常以脾虚湿盛为基本病机,致肠道功能失司而成。分为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乘脾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中医在治疗泄泻时,有着独特的辩证思维和诊疗特点,既可使用中药、中成药,又有针刺、灸法等方法,更有独特的中医外治之法(如穴位贴敷等)。

泄泻一病,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临床以去除病因、缓解及消除泄泻症状为治疗目标,以祛邪扶正为基本治则,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治法。另外需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起居有常,避风寒,节饮食,畅情志

2.饮食以清淡、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食用一些对消化吸收有帮助的食物,如山楂、山药、莲子、扁豆、芡实等健运脾胃之品。忌生冷、刺激、难消化的食物。

3.急性泄泻的病人尚需注意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忌食辛热炙煿、肥甘厚腻、荤腥油腻食物;某些对牛奶、面筋不耐受者,宜禁忌牛奶、面筋摄入。

4.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合理、正规的中医外治方法进行调护。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chuanyundong.com/fxys/95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