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已到来,天气闷热、潮湿,很多人没有食欲,还会感觉身体乏力疲倦、或出现关节疼痛等表现,这些,可能是体内湿气加重了。中医认为“顺其自然,和与四时”,人们养生顺应自然四季变化,即“天人合一”。中医五行学说讲“长夏归脾”,而长夏一般是指小暑到立秋,这期间,利于养脾。中医认为,“脾喜燥而恶湿”,长夏这段时间的气候比较湿热、多雨,而湿和热是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应健脾祛湿。那么,一个人体内湿气是否严重,如何判断?一般来说,脾受到湿气困扰,会导致脾气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时间长了,就会出现气血化生乏源,影响身体健康。入伏后,体内湿气加重,往往会有4种迹象,希望你一个不占!1,舌头有齿痕如果发现自己的舌头“变胖”了,舌边缘有明显的齿痕,就要注意了,或是脾虚所致体内湿气加重引起的。当脾气不足时,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使体内水液不能及时代谢掉,就会表现滞留在体内,反射到舌头上,舌头会变大,被牙齿挤压,就形成了齿痕。若伴有苔黄腻,晨起后有口臭,不仅脾虚,还气虚,这类人体内湿热较重,尤其是中下焦,应注意调理。2,大便不成形,有黏腻感如果没有因吃坏食物引起腹泻,或其他原因出现腹泻,平时排便后,大便不成形,且有黏腻感,可能是脾虚湿盛所致。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运化体内水谷精微,而“脾与胃相表里”、“胃主受纳”,长期饮食失调,会导致身体疲倦,时间久了会导致脾胃气虚,不能正常纳受水谷和运化精微,从而表现为便溏,也就是大便稀溏,不成形。另外,脾虚久了,可能会引起肾阳不足,从而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就会经常大便泄泻。3,四肢沉重中医认为“湿为重浊有质之邪”,其中,“重”是指体内气血津液循环中,湿气性偏重,所以,会在体内循环中淤积在不同位置,表现为一种沉重感。当湿气流经四肢,就会出现四肢沉重、乏力,感觉浑身没劲的表现。4,腹部有赘肉中医认为,“痰由脾生,由肺贮”,当脾虚时,会使体内湿气加重,还会促使痰生成。正常来说,肺吸进来的清气,能将痰蒸发气化掉,再随浊气排出体外,如果肺气不足,就会影响气化,而脂肪与湿气有很大关系,使脂肪不能及时排出,形成痰湿体质,从而表现为腹部有赘肉。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祛”,体内湿气难祛除,就要避免湿气加重。劝你,入伏后,3件事少做,避免体内湿气加重!1,吃冷饮伏天炎热,很多人为了一时的凉爽会吃些冷饮冷食,但这样会损伤脾胃,导致脾气亏虚,从而影响体内水湿运行,加重湿气。2,少吹空调伏天,人们出汗比较多,为了凉爽,很多地方都会开空调,尤其是办公室内,这样会使汗液挥发不出,导致体内湿气堆积,加重湿气。3,吃宵夜夏季是吃宵夜的旺季,但经常吃宵夜,会加重胃肠的消化负担,还会影响睡眠。同时,夏季人们吃的宵夜,大多都是海鲜类、烧烤类,不易消化,容易引起胃肠不适,从而加重体内湿气。体内湿气重的人,伏天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些利湿的食物,如冬瓜、赤小豆、薏苡仁、山药等,但体质虚寒者要控制好用量。另外,体内湿气重的人,应作息规律,适当午睡,避免经常晚上熬夜加班,同时,还应适量运动,劳逸结合,利于体内水湿运行,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