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又称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可分为胃和肠的功能紊乱,一般无明显的胃肠器质性病变,其主要诱因为精神因素,如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烦恼、意外不幸等。
这些因素影响胃肠的正常活动,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如呕吐、反胃、腹泄、腹痛等一系列症状。
病因病机
主要是身体正气不足、脾胃虚弱,脏腑受损,气滞血瘀,肝失疏泄四个方面,而脾胃虚弱及肝失疏泄是主要问题。
常见中医分型
本病属于中医学“胃痛”、“泛酸”、“呕吐”、“泄泻”等范畴,辨证主要分为以下四型症型:
1.痰气交阻:由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脾虚湿停,久则生痰,气滞痰壅,交阻咽部而致。症见咽部不适,似有物堵,进食无妨,恶心泛酸,胸胁闷胀,舌苔薄白,脉象弦细。
2.肝气犯胃:由于恚怒伤肝,疏泄失常,气机阻滞,逆犯胃腑,胃失和降,冲逆而上而致。症见呕吐泛酸,嗳气频作,胸胁胀痛,纳食减少,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黄,脉象弦。
3.气逆痰阻:由于思虑伤脾,运化失职,水湿不化,聚而生痰,升降失调,胃气逆乱而致。症见嗳气声响,呃逆时发,呕恶痰涎,纳差食少,脘胁胀闷,郁怒时甚,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4.肝气乘脾:由于气郁日久,化热生火,乘脾犯胃,脾胃运化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症见腹痛阵作,肠鸣即泻,泻后痛减,遇怒加重,或与便秘交替出现,胁脘胀闷,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
临床表现:
1.胃神经官能症:以胃部症状为主,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神经性呕吐:该呕吐有条件反射性因素,印象不良的刺激物如某些食物、药物,甚至某些特定的情景,都能引起呕吐。
2)神经性暧气: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连续性暧气,致使不自觉地吞入大量空气而使症状更为明显,导致频频暧气,常有癔病色彩,当众发作。
3)神经性厌食:多为女性,主要为厌食或拒食,有时又自相矛盾地对食物甚感兴趣,甚至贪食饱餐,而后又偷偷呕掉。
2.肠神经官能症:以结肠部症状为主,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结肠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左下腹阵发性肠绞痛,痛时可扪及痉挛的肠曲,常因进食或冷饮而加重,在排便、排气、灌肠后减轻。
2)结肠分泌功能障碍:患者腹痛不明显,但有经常或间歇性腹泻,粪便呈糊状,含大量粘液。
3)小肠功能障碍:主要发现为水样腹泻,伴有脐周不适或阵发性疼痛和肠鸣亢进,常可因情绪波动而激发。
此外,还可伴有心悸、气短、胸闷、面红、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手足多汗、多尿、头痛、神经内分泌失调,闭经、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过低、饥饿感丧失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胃肠神经官能症特点:
①症状的出现或加剧常同病人的情绪有关,有些胃肠神经官能症病人每当在情绪紧张时即出现腹泻。
②常常同时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如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头晕、健忘、烦躁不安等。
③经过各种检查,心血管和胃肠方面并无器质性改变。
疾病治疗
胃肠功能紊乱和官能症主要是由情志不舒及脾胃虚弱引起,中医针灸可通畅腑肠气机,改善胃肠功能来治疗,治疗上多选用脾经、胃经、任脉等的腧穴为主,足三里、上巨虚、天枢、三阴交、内关、中脘选这些穴位或灸或针,临床效果很好。
临床治疗胃肠功能紊乱除针灸外,还有拔罐、耳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埋线,温针,盒灸,火龙灸等疗法,我们会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用,效果都非常不错,是不喜吃药患者的福音。
1)足三里:
2)上巨虚
3)内关
4)中脘
5)天枢
6)太冲及行间
2.食疗
1).芡实薯蓣粥
配方:芡实、干薯蓣片各30克,江米50克,白砂糖数量适宜。
制法:芡实、薯蓣、江米同煮成粥,加糖调味。
功能:补脾益气,固肾止泻。
用法:可做早晚餐食用。
2).鲫鱼粳米粥
配方:鲫鱼1条,粳米50g
制法:鲫鱼煮汤备用,将粳米煮成稀粥,将成时加入鲫鱼汤再煮10-15分钟,食时调味。
功效:益气健脾
用法:做早晚餐实用,可食鱼肉。
3).参枣米饭:
配方:党参10g,大枣20个,糯米g,白糖50g。
制法:见党参、大枣泡发煮半个小时,捞出,汤备用,糯米蒸熟,把枣摆上面,再把汤液加白糖熬成黏汁,浇在枣饭上即可。
功效:补气健脾益胃
用法:做主食食用。
4).豆蔻馒头:
配方:白豆蔻15g、面粉g、酵面50g
制法:白豆蔻研细末。面粉加水发面,揉匀,待面发好后,加入碱水适量,撒入白豆蔻粉末,用力揉匀,做成馒头蒸熟。
功效:温中健脾,理气止痛。
用法:可做早餐主食。
3.保持情绪快乐
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可以分散注意力,减轻胃肠道症状带来的不适感,尤其是更年期妇女及空巢老人,在情感上的快乐让我们年轻,我们的胃肠也年轻啦!
我们强调的是中医调理的概念,包括人体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而调理的概念是一辈子的事,调养身体,治未病而不是去治已病!脾胃是如此,人体更是如此!
具体治疗可以
我们尊重原创,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