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11月1日讯(记者张晓明文/图)“一天接13个营销电话,都称是搞装修的,真头疼。”近日,市民陈女士拨打本社24小时热线反映,自己被多家装修公司的电话骚扰。陈女士说,她的新房买在东海某小区,多位业主均表示,他们每天都接到多个装修公司的电话,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卖房、卖车、卖保险、推销借贷业务……如今,电话营销越来越普遍,它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管你在做什么,都会无孔不入地侵入你的生活,令人防不胜防。不少市民表示,这是一种与文明城市不协调的现象,相关部门应该予以整治。
一天接13个营销电话
陈女士购买的房子刚交房,从上周开始,她和其他业主就不断接到装修公司的营销电话。“刚开始时,我觉得他们揽业务可以理解。”陈女士说,可是,这些装修公司一天到晚打电话,让人受不了。目前,被她拉到黑名单里的电话号码达15个。最高峰时,她一天接到13个营销电话。陈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在该小区的业主群里,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情况。手机号是谁泄露的,业主们都很纳闷。
和陈女士同小区的业主张先生说,他询问过对方怎么知道自己的号码,推销人员有的表示是从售楼处、物业等处得知的,有的说是从自己所在公司信息中心得知的。张先生认为,信息肯定是有人泄露出去的,理由有三个:第一,快要交房,装修电话突然就多了起来。第二,对方能够准确地说出他购买房屋的具体面积。第三,有的推销人员表示是从售楼处得知的。
不分时间不分场合推销
“这里是某楼盘,现在我们正推出大优惠活动……”、“我们是某某装修公司的,请问你们家装修好了吗?”、“我们是做信贷的,请问你有没有资金需求?”类似的电话营销开场白,相信很多市民都不陌生,也都不胜其扰。
“一天能接到好多个营销电话,烦都烦死了。”市民刘女士最近总是接到卖楼、装修、信贷推销的电话,她表示,自己的生活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市民都接过类似的营销电话。这种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推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大“公害”。
网上可以轻易买到企业客户资料
骚扰电话多为中介推销
昨日,记者拨打了陈女士提供的多个营销电话号码。其中一名女子表示,她只是装修公司的工作人员,“业主的电话是我们领导给的,我只负责咨询业主们需不需要装修。”
另一名男子则表示,他就是一家装修队包工的,电话营销是为了寻找服务对象。记者问及电话是不是找物业或者开发商买来的,他立马挂断了电话。
记者根据市民提供的一些营销电话号码,以消费者的身份回拨发现,这些大多是装修公司、房产中介、保险公司、抵押贷款公司等电话。
轰炸式营销适得其反
丰泽区一建材商家坦言,商家内心里也不愿意开展电话营销。但是,相比其他推销形式,电话营销有很多优点:方便快捷、成本低廉,有时碰到真正有需求的,效果还是比较显著,很多商家都很重视这种营销方式。
可是,对于被这种营销方式轰炸的市民而言,大多数人都很反感。“接到这种推销电话,想到的是骗子电话。”市民张女士说。一个陌生电话打来,你甚至都不知道对面那个人长什么样,只听到滔滔不绝地推介产品。面对这种缺乏基本信任的电话推销,很多人选择挂断。
记者调查发现,八成受访者直言“反感”,认为这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另有两成受访者表示理解,认为这些可能是职场新人,都是为了生活。大部分人认为,电话推销方式没用,甚至会适得其反,反感该商家;只有少数人感觉“有一点效果”。
“68”“18”开头号段居多
从陈女士和其他业主列出的10多个骚扰电话上看,多为“-68”开头的电话。
“‘—’开头的电话,真是让人躲不起。”说起被广告电话骚扰的经历,家住中心市区的张先生十分生气,他曾在一天时间里接到10多个类似的号码。
张先生表示,因工作缘故,他的手机要24小时开机,这些号码不分早晨、中午或是深夜打进来。起初,他都立即接听,却发现是推销电话。交谈时,张先生称要投诉或者报警,电话那头,推销者竟用轻蔑的口气说:“报警?你报吧!”
市民刘先生也提供了一张广告营销电话的截图,上面显示的骚扰电话则多为“18”开头的手机号码。“怕漏了客户电话,一般的陌生来电都会接。”刘先生说,在开车或者忙碌时,这样的电话让人无比厌烦。
电话记录显示,机主连续受到“68”开头的号码骚扰。
网上公然买卖个人信息
据东海某小区一业主介绍,他经营一家装修公司,对于同小区业主们频繁接到家装公司的骚扰电话,他知道背后不可告人的秘密。他晒出了几张含有多个楼盘业主信息的图,明确表示,这些资料都是物业和开发商卖出的。
记者浏览几家大型网络信息平台发现,倒卖个人信息的情况不在少数。记者随意就搜索到多个关于“信息”“数据”的QQ群,并且顺利加入了其中几个。记者在其中2个QQ群发出“寻求本地企业数据”的内容,等待10分钟后,就有多人发来私信。其中一位网友发来:“要泉州资料吗?日更新的,一条3毛,全包更便宜一条只要1毛。”该网友透露,每天整个泉州大概有最新的多条企业注册信息,每天晚上9点左右更新。
为了获取记者的信任,售卖者都发来了几十条的“样品”,记者随机拨打多个手机号核验,发现信息都准确。
窃取信息数据出售牟利
记者调查发现,个人姓名、电话、地址、银行卡号、医疗信息、车主信息等都存在被不法分子公开贩卖的现象。此外,网络上各色贴吧、信息平台都存在倒卖个人信息的情况,甚至包括信用卡客户的相关信息。
据了解,互联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银行、中介机构、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快递公司、外卖机构、淘宝卖家等各种组织机构或企业、个人都在长期经营中,逐渐形成并积累各自的用户信息数据库。其中涉及姓名、性别、年龄、生日、住址、电话、银行账号等大量个人基本信息。有的因管理不善而导致“被动泄密”,有的则是“主动泄密”。
一些组织和个人,违反职业道德和保密义务,将这些消费者信息数据窃取后出售牟利。在国内警方查获的个人信息泄露源头中,有电信公司、快递公司、银行等企业工作人员,医院、学校、工商部门人员,他们利用自身岗位的特殊性,轻而易举获得了大量个人信息。
“小蜜蜂”成营销主流
号码有人提供,那么“营销电话”是谁拨打的?调查期间,记者接到一个营销电话,记者谎称自己有广告推销的业务正在找代理,对方透露,他的公司就是承接这块业务的。对方介绍,基本上承包1个月以上的交易,一天拨打电话个,一天费用80元左右。
随后,记者联系到一位从事此类工作的方圆(化名)。方圆自认为做的是房产家装推销,但她并非装饰公司的人,聘请她的是一家专门承接推销业务的“公司”。方圆说,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承接各种广告推销,其中以房产业务为主。
方圆表示,她和同事们每天到电脑前申领系统分配的号段,然后在号段范围挨个地打。她说:“平均每人每天要打个到个的电话,这在大多数人眼中,就是‘骚扰电话’。”如果能够促成交易,她的提成就有上千元。在业内,他们被称为“小蜜蜂”。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代理公司的“小蜜蜂”已经成了广告营销的主流。一位房地产商的业务经理坦言,电话营销的方式尽管“经济”,但是在业内也存在争议。他说,低成本的电话“骚扰”往往会砸自家招牌,“毕竟外包的销售人员往往以自己提成为重,很少考虑公司利益,可能会对品牌价值带来损害。”
部门无权监听“取证难”
采访中,市民希望有关部门能对营销电话扰民的情况加强监管、惩罚和处理,大家认为,这关乎一个城市文明形象。
此前,记者从泉州市通信管理办公室了解到,对于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尽管各通信运营企业均开通了投诉举报平台,建立了黑名单制度,根据用户投诉举报,可把问题号码列入黑名单,及时予以处置。不过,骚扰电话多数为全网络的点对点发送,鉴别管控技术复杂、查处成本高、违法成本较低,完全杜绝难度极大,需要全网全过程各企业多部门联动。
记者从电信部门了解到,公司办理固话只需带上公司证照、经办人身份证到营业厅登记录单即可,登记扣费后区别安装资源。对此,市通信管理办相关人士介绍,与治理垃圾短信相比,打击“骚扰电话”明显要困难很多。“短信从发到收有个‘时间差’,这期间通过设置一些主题词进行识别、拦截,但是电话并没有这个‘时间差’。”除技术层面外,在法律层面“骚扰电话”如何进行界定还没有明确答案,通讯管理部门也无权监听,存在着“取证难”。而这也使得很多手机“拦截软件”也仅能显示多少人标记了骚扰电话,而不能真正地去“拦截”。
质疑
岂能以没办法查敷衍
不少市民表示,广告营销骚扰电话虽不是电信诈骗,但扰乱了大家的正常生活,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
“作为运营商,有义务监管自己所发放的号码。”市民林先生说,运营商不能把号码发放了事,应当切实负起监督、自查自纠的责任,主动核查这些号码的用途,一旦其扰乱他人生活或者长期被投诉,就应查实对其进行停号等处罚,“不能简单地说没办法查就了事”。
市民陈先生认为,一些房地产中介机构、保险公司、贷款公司及担保公司等,通过窃取、贩卖非法渠道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通过打电话等手段,对市民进行电话营销,影响并扰乱大家的正常生活,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虽然目前在市场监管及国家立法层面尚处空白,但主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制定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电信运营商监管缺位的法律责任。
律师
当事人可报警维权
福建联合信实(泉州)律师事务所吴培育律师称,非法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入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吴培育表示,很多人都接到过类似电话,除非是大规模、情节严重的案件,才会有相关部门对此展开查处。那么,怎么才算情节严重呢?吴培育称,一般是以非法获取数量、获取的次数,以及违法所得金额以及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来综合考量。从警方办案角度来看,骚扰电话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进行治安处罚。如果频繁接到某个骚扰电话,当事人可以报警,借助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惩治不法行为。
36人贩卖个人信息落网
贩卖个人信息一直是警方打击的对象。今年9月17日,泉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通报,成功侦破一起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36名犯罪嫌疑人。不法分子设立网上交易平台“浮云网”,吸引他人开设网店公然出售公民信息,一年进账金额达多万元。
今年5月,泉州网安部门接到线索,多名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架设“浮云网”交易平台,吸引大量违法犯罪人员开设网店公然出售公民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资料、身份证扫描图片、实名认证虚拟平台账号等信息,涉案金额巨大。
8月1日下午,专案组抽调余名警力分成20个行动组,对藏匿在我市的多处犯罪窝点进行冲击,成功抓获易某波、陈某鸣、张某保等36名犯罪嫌疑人,当场缴获、扣押电脑硬盘40余块以及大量银行卡、纸质公民个人信息材料等作案工具。
四招应对骚扰电话
1.设置分组电话铃声,初始化的铃声就是陌生来电。2.设置手机黑名单,手机用户可以将已经识别的骚扰电话直接屏蔽。3.安装手机管家、手机卫士等防骚扰软件。4.投诉举报,国家专门成立了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