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陆先生,40岁。病史:发热3天(T:37.0-38.5度),伴咽痛且干,咳嗽,咯白痰,身痛,有汗,纳一般,腹泻(服蒲地蓝等药后)。舌红,苔薄白,脉细滑数。辨证:郁热上扰,寒伤中阳。
方药:升麻,生麻黄,玉竹,黄芩、天冬,石膏,茯苓,桂枝,白术,干姜,葛根,五味子,甘草等。4剂,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次。
复诊:服药2剂后热退,咽痛、腹泻止,咳嗽亦减。药服完后诸病皆好。
发热,身痛、有汗、咽痛,舌红,属火热郁闭,火郁发之,以麻黄、升麻、葛根疏散;热邪已成,黄芩、石膏以清泄;咽干,火热伤津,天冬、玉竹养阴,服凉药后腹泻不止,以苓桂术甘汤加干姜温中阳。寒热夹杂,选以麻黄升麻汤与之。
今冬以来,感冒尤其为多,部分为流感。除发热身痛及呼吸道症状外,部分消化道症状也较为突出。
现代医学对于感冒,如未继发细菌感染,基本以对症治疗(如解热药)为主,若怀疑流感,则加用抗病毒药物,处理起来比较简单。而中医对感冒的辨证,分风寒、风热、暑湿三型,然而进入临床,又发现似是而非者多,分析患者症状及舌脉,往往有头绪繁乱,难以取舍之感。一个感冒发烧,有时也会让一个临床日久的医生感觉棘手,这是中医难学之处。
此次感冒多发,究竟属风寒还是热证,亦或寒包火证,我观察临床其实都可见到。中医的病因学说,往往是倒推而成,也即“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夫妻同患外感,均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男的伴见身困,口粘,苔腻,辨证属风寒挟湿;女的则见咽痛、身痛,口干,舌红,辨证则属表寒里热。吃同一锅饭,住同一所房,得现代医学讲的同一种病,处方可能是大相径庭。网络发达的时代,也看到不少中医谈自己治疗经验的,对我也很有启发。有从伤寒六经入手的,主以大青龙、葛根汤、柴胡汤等;有从温病卫气着眼,主以麻杏石甘汤、银翘散、桑菊饮等。孰对孰错?都有道理,都有应用的机会。有人问我赞成那一方法,我只能借鉴仲景一句话: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仲景诊治疾病的大经大法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运用经方活的灵魂,就是随证变法,法变方亦变。通过研究、总结可以发现, 《伤寒论》方,加上《金匮要略》方,共首方子,大部分方子可以归纳为十几类,每一类都有祖方,或曰母方,其他几个、或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方子都是加减之方。以桂枝汤为例,其加减之类方有二十几个。把这二十几个类方再分类归纳一下,其加减的规律为四类:一是桂枝汤之方药变量方;二是桂枝汤加味方;三是桂枝汤加减方;四是桂枝汤与其他方合用方。如上可知,桂枝汤加减之法,或药量之加减,或药物之加减,或两者兼而有之。桂枝汤如此,其他诸方之祖方的加减无不如此。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掌握了活用经方的灵魂。历代善用经方的医家,都能活用经方,随证治之。
我们说《伤寒论》创立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所谓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这四个字在《伤寒论》中没有出现在文字的表述上,最能够体现辨证论治精神的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12个字
"观其脉证"就是了解他现有的脉象和证候表现。"知犯何逆"就是了解他过去用过什么样的错误的治疗方法。这个逆字《广雅疏证》说"逆,乱也",接着说"乱亦错也"。我们过去总觉得逆就是不顺,就拿不顺这个词来解释它,然后慢慢也引申到错误,实际上逆字本来的意思就是乱的意思,逆乱逆乱就是乱的意思,乱本身还有错的意思,所以"知犯何逆"就是说你去了解他过去用过什么样的错误的治疗方法,这就是误治。"随证治之",然后再根据现有的脉证,根据过去他用过什么样的错误的治疗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