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是以脾胃功能失调,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疾病,多发于2岁以下的小儿,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为多。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小儿发生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多见,《古今医统·幼幼汇集·泄泻门》云:“泄泻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泄泻。”小儿脾常不足,泄泻病变部位在脾胃,《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泄泻》指出:“胃为水谷之海,其精英则流布以养脏腑,其糟粕则传送以归大肠。脾胃虚弱,或夹风、夹寒,或伤暑、伤湿,停冷蓄热,冷热不调,泄泻诸证,皆能致之。”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易于受损,脾胃受伤,水谷不化,流布及传导失司,而成泄泻。
在治则上应以扶正祛邪、调理脏腑为主,整体治疗方法以调脏为主,根据不同证型分别配以下法、补法、消法。
临床表现
小儿泄泻可按粪便的性状与兼证表现,分辨寒热,审查虚实。暴泻者多为实,久泻者多为虚;腹胀痛者多为实,腹喜按喜暖者多为虚;粪便酸臭多属热,粪便清稀不臭多属寒。临床常见四种证型具体表现如下:
1.寒湿泻
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脉滑紧,指纹淡红。
2.湿热泻
腹痛即泻,暴注下迫,粪色黄褐热臭,或见少许黏液,身热,烦躁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而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3.伤食泻
腹痛腹胀,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味酸臭,口臭,不思饮食,或伴呕吐酸馊,舌苔厚腻,脉滑,指纹滞。
4.脾虚泻
大便溏薄,便中带有未消化食物,食后即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核心操作
补脾土、旋揉腹部(逆时针)
治疗
1.寒湿泻
治法:散寒化湿
处方:补脾土、泻大肠、推后溪、推上三关、旋揉腹部(逆时针)、拿肚角、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补脾土
泻大肠
推后溪
推上三关
逆时针旋揉腹部
拿肚角
推上七节骨
揉龟尾
2.湿热泻
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补脾土、泻大肠、退下六腑、旋揉腹部(逆时针)、拿肚角、推下七节骨、揉龟尾
补脾土
泻大肠
退下六腑逆时针旋揉腹部
拿肚角
推下七节骨
揉龟尾
3.伤食泻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处方:补脾土、泻大肠、揉板门、分腹阴阳、旋揉腹部(逆时针)、拿肚角、推下七节骨、揉龟尾
补脾土
泻大肠
揉板门
分腹阴阳
逆时针旋揉腹部
拿肚角
推下七节骨
揉龟尾4.脾虚泻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处方:补脾土、旋揉腹部(逆时针)、拿肚角、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补脾土
逆时针旋揉腹部
拿肚角
揉足三里
推上七节骨
揉龟尾捏脊
术义分析
《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言:“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小儿泄泻病机总属脾虚湿盛,治宜运脾化湿,核心操作选用补脾土、逆时针旋揉腹部,补脾土以健运脾胃,逆时针旋揉腹部以涩肠,分型论治中配合施用上述手法可起到止泻的作用。
小儿寒湿泻者因调护失宜而感受风寒之邪,寒邪客于肠胃,与湿邪相合而致中阳被困,运化失职,在治疗上宜散寒化湿,推上三关、推上七节骨为君,推上三关为温法代表手法,温阳以散寒,能帮助祛除体内及体表之寒邪,推上七节骨有温阳止泻之功,进一步加强推上三关散寒作用;配合补脾土、泻大肠以健脾利湿,再以推后溪利小便实大便;佐以拿肚角、揉龟尾行气调中,逆时针旋揉腹部以止泻。
小儿湿热泻多发于夏季,因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肠胃,困阻中焦,湿胜则下注大肠而致泄泻,在治疗上宜清热利湿,退下六腑、推下七节骨为君,两者分别为清法与下法的代表手法,合用以通腑泄热,取“通因通用”之意,祛其湿热之邪则泄泻可止。配合补脾土、泻大肠、揉龟尾以健脾利湿,脾胃健运则升发清阳,佐以拿肚角行气宽中,逆时针旋揉腹部以止泻。
小儿脾胃运化力弱,若调护失宜,喂养不当,饮食失节,过食生冷瓜果或油腻等不易于消化的食物,致伤食泻,在治疗上宜消食化滞,分腹阴阳、揉板门为君,以行气和胃、消食下积;配合拿肚角行气宽中,再以推下七节骨、揉龟尾、泻大肠清肠腑积滞;佐以逆时针旋揉腹部止泻,补脾土以助固护脾胃。
小儿素体脾虚,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或久病迁延难愈,均可导致脾虚泻,治宜健脾益气,助运止泻,补脾土、揉足三里、捏脊为君,揉足三里穴以益气健脾,助脾胃运化;捏脊则可调和气血,从整体上调整小儿脏腑功能,三者合而用之补脾益气、健脾化湿,配合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可温阳止泻,佐以拿肚角行气宽中,逆时针旋揉腹部以止泻。
按语
注意保证饮水。急性泄泻易导致小儿脱水,若皮肤弹性较差、口唇干,应当配合补液治疗。泄泻期间,应当适当控制饮食,以易消化、清淡食物为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