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项目粪便检测

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http://pf.39.net/bdfyy/bdfzg/190611/7208874.html

(一)一般性状检测

粪便标本首先要肉眼观察,通常根据粪便性状即能作初步诊断。

1.量正常人每日排便一次,约为~g,随食物种类、进食量及消化器官功能状态而异。

2.颜色与性状正常成人的粪便排出时为黄褐色圆柱形软便,婴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病理情况可见如下改变:

(1)鲜血便:见于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等。痔疮时常在排便之后有鲜血滴落,而其他疾患则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

(2)柏油样便:稀薄、黏稠、漆黑、发亮的黑色粪便,形似柏油称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服用活性炭、铋剂等之后也可排出黑便,但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若食用较多动物血、肝或口服铁剂等也可使粪便呈黑色,隐血试验亦可阳性,应注意鉴别。

(3)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4)脓性及脓血便:当肠道下段有病变,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或直肠癌,常表现为脓性及脓血便,脓或f血的多少取决于炎症类型及其程度。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暗红色稀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黏液及脓为主,脓中带血。

(5)米泔样便:粪便呈白色淘米水样,内含有黏液片块,量大、稀水样,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6)黏液便:正常粪便中的少量黏液与粪便均匀混合不易察觉。小肠炎症时增多的黏液均匀地混于粪便中;大肠病变时因粪便已逐渐形成,黏液不易与粪便混合;来自直肠的黏液则附着于粪便的表面。单纯黏液便的黏液无色透明,稍黏稠,脓性黏液便则呈黄白色不透明,见于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7)稀糊状或水样便:见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小儿肠炎时粪便呈绿色稀糊状。大量黄绿色稀汁样便(0ml或更多),并含有膜状物时见于假膜性肠炎。艾滋病患者伴发肠道隐孢子虫感染时,可排出大量稀水样粪便。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排出洗肉水样便。出血坏死性肠炎排出红豆汤样便。

(8)细条样便:排出细条样或扁片状粪便,提示直肠狭窄,多见于直肠癌。

(9)乳凝块:乳儿粪便中见有黄白色乳凝块,亦可见蛋花汤样便,常见于婴儿消化不良、婴儿腹泻。

3.气味正常粪便有臭味因含蛋白质分解产物,如吲哚粪臭素.硫醇、硫化氢等所致,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轻。患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结肠或直肠癌溃烂时有恶臭。阿米巴肠炎粪便呈血腥臭味。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时粪便呈酸臭味。

4.寄生虫体蛔虫、蛲虫及绦虫等较大虫体或其片段肉眼即可分辨,钩虫虫体需将粪便冲洗过筛方可见到。服驱虫剂后应查粪便中有无虫体,驱绦虫后应仔细寻找其头节

5.结石粪便中可见到胆石、胰石.胃石.肠石等,最重要且最常见的是胆石,常见于应用排石药物或碎石术后。

(二)显微镜检测

在显微镜下观察粪便中的有形成分,有助于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诊断,因此粪便的显微镜检测是常规检测的重要手段

1.细胞

(1)白细胞: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肠道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一般15/HP,细菌性痢疾,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或小吞噬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时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2)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当下消化道出血、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和直肠癌时,粪便中可见到红细胞。细菌性痢疾时红细胞少于白细胞,散在分布,形态正常。阿米巴痢疾时红细胞多于白细胞,多成堆出现并有残碎现象。

(3)巨噬细胞:为一种吞噬较大异物的单核细胞,含有吞噬颗粒及细胞碎屑。见于细菌性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

(4)肠黏膜上皮细胞:正常粪便中见不到,结肠炎、假膜性肠炎时可见增多。

(5)肿瘤细胞:取乙状结肠癌、直肠癌患者的血性粪便及时涂片染色,可能发现成堆的癌细胞。

2.食物残渣

正常粪便中的食物残渣系已消化的无定形细小颗粒,仅可偶见淀粉颗粒和脂肪小滴等。腹泻者的粪便中易见到淀粉颗粒,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时增多。在急、慢性胰腺炎及胰头癌或因肠蠕动亢进、腹泻、消化不良综合征等,脂肪小滴增多。在胃蛋白酶缺乏时粪便中较多出现结缔组织。肠蠕动亢进,腹泻时,肌肉纤维、植物细胞及植物纤维增多。

3.寄生虫和寄生虫卵肠道寄生虫病时.从粪便中能见到的相应病原体,主要包括阿米巴(如溶组织内阿米巴)鞭毛虫(蓝氏贾第鞭毛虫、肠滴虫等)孢子虫(隐孢子虫)和纤毛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几类单细胞寄生虫;蟎虫包括吸虫(如血吸虫等)、绦虫(猪肉绦虫)、线虫(似蚓蛔线虫)等成虫虫体或虫卵。

(三)化学检测

粪便隐血试验(facalocculbloodtest,FOBT):隐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实的出血。血红蛋白中的含铁血红素有催化过氧化物分解的作用,能催化试剂中的过氧化氢.分解、释放新生态氧,使色原物质氧化而显色。显色的深浅与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消化性溃疡,阳性率为40%~70%,呈间歇性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性阳性;急性胃黏膜病变、肠结核.克罗恩(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等,FOBT均常为阳性。

(四)细菌学检测

粪便中细菌极多,占干重1/3,多属正常菌群。大肠埃希菌、厌氧菌和肠球菌是成人粪便中主要菌群,产气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多为过路菌,此外还有少量芽胞菌和酵母菌。上述细菌出现均无临床意义。肠道致病菌检测主要通过粪便直接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怀疑为假膜性肠炎时,粪便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阴性杆菌减少或消失,而葡萄球菌、念珠菌或厌氧性难辨芽胞梭菌增多。疑为霍乱、副霍乱,取粪便于生理盐水中作悬滴试验,可见鱼群穿梭样运动活泼的弧菌。某些腹泻患者稀汁样粪便涂片可见人体酵母菌,酷似白细胞或原虫包囊,二者鉴别可用蒸馏水代替生理盐水作粪便涂片,此时人体酵母菌迅速破坏消失,而白细胞或原虫包囊则不能被破坏。疑为肠结核或小儿肺结核不能自行咳痰者,可行粪便抗酸染色涂片查找分枝杆菌。若能进行粪便培养(普通培养、厌氧培养或结核培养)则更有助于确诊及菌种鉴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chuanyundong.com/fxyy/120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