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书籍:《为什么是中国》
经过鸦片战争以来的备受列强欺凌、猛然警醒的惨痛岁月,经过辛亥革命前后几十年间前赴后继、遍洒热血的探索,经过年新中国成立后一切推倒、重开新局的艰难建设,历史的指针把我们定格在了今天。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历史背后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而且必须成为这样子?我们该反思还是庆幸?明天的中国,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运作、文化建设这几个事关国运的领域,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这些问题,《为什么是中国》这本书一一给出了回答。
悦读感悟吴飞跃
余杭区商务局筹备组副组长
《为什么是中国》一书,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我读后感慨良多。作者金一南先生,以多年的历史沉淀经验,为我们讲述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故事和百年沧桑巨变中的中国力量。
在书中,金一南先生回顾了一件往事。年,他访美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会谈。在谈话中,基辛格得知,43年前的一个小学徒,如今却能与他坐在一起面对面会谈,表示很惊讶。90多岁的基辛格先生把身体转向会谈桌斜对面的金一南,鞠了一躬,说:“现在,为43年前那次耽误你上班,我在这里向你正式道歉。”此事令金一南先生感慨万千,他常常在想:基辛格凭什么给我鞠躬道歉?因为我背后是一个崛起的强大中国。
知其所以积弱必败,觉其何以变强必胜。正如金一南先生所说,“我们曾经有过屈辱,否则也就不会有过往的沉沦。我们曾经也拥有英雄,否则就不会有今日的伟大复兴。”
为什么是中国?“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有信仰”,我想,书中的这15个字,正是对这一历史之问最好的回答。
学习推荐二红色书籍: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年12月,毛泽东主席创作了一首《卜算子·咏梅》。同年12月27日,毛泽东把这首词批给在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与会人员,并将南宋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附在这首词后,且加注释说明:“陆游北伐主张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而作此词。”这首词借用陆游词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正是这首词的魅力所在。
年6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苏联共产党代表团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发生了激烈争论。会后,苏联立即撕毁几百个中苏协定与合同,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停止供应重要设备,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华经济封锁;当时,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等农产品严重短缺,国家遭受了严重经济困难,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如何鼓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去争取胜利,毛泽东主席所作的《卜算子·咏梅》是最好的回答,就是依靠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发挥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乐观向上的精神,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悦读感悟孙孟俞
余杭区商务局(筹)
商贸秩序科
正科级干部
这首词通过对冰天雪地严寒中的梅花坚韧不拔、傲然独立、迎春报春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全国人民和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积极乐观、藐视艰难险阻、迎接胜利的情怀,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马列主义真理,同大国主义和反华势力作斗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必定实现的信心。
当前,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家进入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势头的战略图谋昭然若揭,如何面对日益复杂的挑战,《卜算子·咏梅》中赞颂的那种对理想信念的坚韧不拔、在逆境中不屈不挠、顽强奋进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具备了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学习推荐三党史故事:长津湖战役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后(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击退到清川江以南),“联合国军”稍事调整后兵分两路继续向北进犯,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为遏制其攻势,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中国人民志愿军急调第9兵团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
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美两支王牌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展开了一场激战。美军包括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约10万人;攻击这支部队的是志愿军第9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近15万人。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严寒中苦斗20天之后,美军残部在7艘航空母舰的掩护下,利用海路脱离战场,这也意味着“联合国军”全部被逐出朝鲜东北部。
毛泽东评价长津湖战役说,志愿军第9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给这场战役定性为“巨大战略任务”,可见其重要性。
悦读感悟沈理
余杭区商务局(筹)
投资促进中心
副科级干部
这场战役确实伟大,但是也有令人心痛遗憾。在后来复盘这场战役中,我们反思到应该更细致地分析对手的优点,总结自己的不足,战场指挥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实际唯命是从。
时光如梭,一晃七十多年就过去了,当年这场战役中幸存下来的最稚气未脱的小战士也已经快90高龄。我妻子的外公就是当年的小战士其中的一员,他后来回忆中充满着泪水,但是心中却没有一丝后悔,老一辈人无私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施展才华,建设新中国的天地。
七十年前的这片雪域高原上这些英勇的战士用自己无畏的牺牲奉献的这场惨烈的大碰撞,个人一直认为,这些先辈是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后人,他们最希望让我们这些后人铭记住的是:祖国的强大和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性!
在中美关系转折的当下,我们走到了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中,我们将要面对的可能是一场没有硝烟却胜似硝烟的战役,我们要更加坚定目标奋勇前进,同时也要以史为鉴,凡事要实事求是,在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找准突破口,坚决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