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各类海鲜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不过当大家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也要注意海鲜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细菌——副溶血性弧菌!
近年来,副溶血性弧菌成为了夏季高发感染的食源性病原菌,严重时,会引发脱水、休克!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无芽孢。也是我国沿海地区最为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它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广泛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主要引起食物中毒。
该菌的存活能力极强,在海洋中一般可存活40天及以上,在抹布、砧板、菜刀等易传染物体表面,能存活一个月之久。一般寄生在海产品上为主,如:海产鱼、虾、蟹、贝、咸肉、禽、蛋类及咸菜或凉拌菜等。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平均潜伏期为15小时,最短1小时,最长4天。国内报告9~20小时者占81%,10小时内者占70%。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典型症状是急性胃肠炎,如呕吐、腹痛、腹泻等。剧烈腹痛、脐部阵发性绞痛为主要特点,腹泻多呈水样便。病程常为2-3天,恢复较快,少数病人发展至脱水、休克。
经常暴露于少量细菌者,感染后临床症状一般较轻,比如沿海地区生活的人群,长期下海捕鱼的渔民等,大多有生食或半生食某些海产品的习惯,暴露机会甚多,但发生食物中毒者并不多,即使发病,症状也较轻。但内陆人员到沿海地区时,饮食稍有不慎,屡见发生病情较重的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有三种抗原,即O抗原(菌体抗原),K抗原(荚膜抗原)及H抗原(鞭毛抗原),其中血清学分类上有意义的是O抗原(13种而清群),K抗原(71种血清型),其中O3:K6型为主要流行而清型。
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我国沿海地区,7-9月高发,人群普遍易感染。副溶血性弧菌也是我国近年来夏季感染频率较高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
年6月,广州市黄埔区报告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发病48例。
年8月,广西东兴市各医疗机构报告因食用万尾海域捡来榴莲出现不适症状人员人次。经广西疾控调查、检测,找出本次案件的真凶:副溶血性弧菌。
年6月,江苏如皋共有人在当地某饭店用餐,部分用餐人员(为42人)出现多次腹痛、腹泻等症状。
年7月6日,如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具《关于年6月27日如皋市如城镇一起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食源性疾病事件的结案报告》,报告判定该事件为由如皋市如城镇某饭庄6月27日晚提供的宴席导致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年11月,厦门40名小学生食物中毒,感染细菌为副溶血性弧菌,涉事食品公司被停业整顿。
如何预防和治疗?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热、不耐酸。一般加热到56℃并持续5分钟,或者在90℃下持续1分钟,或者用家里面的食醋彻底浸泡5-10分钟,一般可将该菌杀死。
但由于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居民,都爱生食海鲜,导致感染病例频现。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应尽量避免生食海鲜,即使要生食,也应将生、熟食品分开处理,防止生熟食物操作过程交叉污染:避免即食食品与未处理的水产品交叉污染,盛装生、熟食品的容器、加工的砧板、刀具也应该分开。
平常要保持厨房和用具的卫生清洁,处理水产品前和处理结束后都要洗手;处理水产品后的容器、砧板和刀具要及时清洗,清洗过程要防止外溅。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副溶血性弧菌怕酸,那么在生食海鲜时,在海鲜上蘸点醋不就可以了吗?
这是不可以的。虽然副溶血性弧菌确实怕酸,但需要泡在酸性的醋里才能彻底杀死,吃海鲜的时候在表面蘸的那点醋,根本不足以杀死藏在海鲜里的细菌,所以这个方法是不可取的。
如果自己在生食海鲜活高盐类食物后,出现类似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症状,医院进行检测和治疗。
目前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为PCR检测,对患者的粪便或肛拭子进行细菌培养,若能培养出相对应的细菌;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或特异性的核酸探针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核酸。
治疗手段多为对症治疗,如患者脱水输入生理盐水及葡萄盐水,或者后附补液盐等等。血压下降者,除被动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外,可酌用血管活性药。
写在最后伊仕生物提醒,当下正值夏季高温,食物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小时;若有剩饭剩菜,应尽早放置在冰箱里面,减少细菌的活跃程度;隔餐的剩菜食用前要充分加热。一旦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