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有人说中医比较玄,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的神神叨叨;用中医来治病即使治好了也只是个案,瞎猫碰到死耗子,缺乏大样本的循证支持。
而西医则从基础研究到动物实验,从临床观察到各种检测指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非常科学。
果真如此吗?
中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证候是关键指标。尽管中西医在理论体系有不同,但不代表中医药没有道理。他建议,要使用更高精尖的技术,组建更多元化的学科人才,攻克中医“卡脖子”问题,让更多人能参与到证候的研究。
先来看什么是科学。
科学的本质是人类认识宇宙自然的一种实践探索,并且把这种探索形成理论化、公式化的知识系统。
从这个定义来看,中医是再科学不过了。中医就是古人对自然界、人和疾病关系的实践探索和规律总结,并且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诊断和治疗体系。
从方法论来看,科学精神鼓励假设和不断探索。说中医不科学,至少你要先假设中医是对的,然后接触中医、研究中医、实践中医后再下结论。
不知道中医是怎样治病的,连最基本的中医基础理论都不知,单凭人云亦云的臆测就妄下结论说中医不科学,这本身就是极不符合科学精神。
我们都知道客观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存在,对这种客观规律的把握即是真理,而实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而中医早在汉唐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以文字的形式传承下来,历经几千年的临床检验,仍然行之有效。
比如东汉末年《伤寒论》里所说的“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只要同时出现了头痛、发热、汗出并且怕风的情况,就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两千年前治疗有效,现在仍然有效。
再比如古人总结的针灸口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到现在能不能用?照样能用,而且效果很好。
所以说,如果西医能被称之为科学,那中医非但很科学,简直是超越科学的存在。
毫无疑问,循证作为一个方法学,有其可取之处,这一点我们不否认。
但是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的RCT研究或者Meta分析,在面对真实世界临床决策中能起到多大作用,要打一个大大问号。
RCT一开始就已经按照既定的入组和排除标准进行了筛选。
通俗点说,我要观察的实验对象必须高度同质化、标准化,老的不要,少的不要,怀孕的不要,有其他疾病的不要,美名其曰是出于医学伦理的需要,是出于不被混杂因素干扰的需要。
这种人为选择策略显然脱离了真实的临床治疗世界。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许多药物通过了RCT,但上市后的疗效表现和安全性却让人大跌眼镜。
另一方面,这种研究背后都是大药厂、大财阀所支持,从研究设计、实验过程,到研究结果,被人为左右的风险非常大。
我们再来看看Meta分析,它的诞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样本量不够大的局限,把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但目的相似的不同研究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将这些研究合并在一起进行分析。
但同样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异质性局限,即研究样本、研究对象、实验环境等总是会出现差异性的。
说到底,循证医学证据是一个统计学游戏,玩的是一个概率。
样本量不大,我就放大样本量。一个研究不够,那就两个、三个......。样本量大了,单个个体就微不足道了。
而我们临床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而痛苦的患者,不是一堆统计数字符号。
何况,如果过往研究本身就互相矛盾、漏洞百出的话,更大的样本不过就是“南辕北辙”里的那匹快马。
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很有必要再来复习一下科学的定义,客观规律的定义。
科学是经得起检验的知识系统,客观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
无论是RCT研究也好,还是荟萃分析也罢,折腾这么久,貌似很努力,貌似一直在创新,在发展。
其真相却很残酷,西医既没有把握疾病的客观规律,也没有抵达科学的彼岸。所以才不断否定过去,不断进行药物的更新换代。
所以有人说现在的西医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埋头苦干的愣小子。
放眼望去,几十年前的西药还有多少经得起疗效和安全性的考验仍然在临床中继续使用?!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们只不过是被当成了披着人皮的实验大白鼠。
而中医所用之中药,来源于大自然。大自然有多久的历史,中药的疗效就将持续多久,完全不用担心几千年前的方来治疗现在的病会无效。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是为什么呢?
先来听听《道德经》老子的语重心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即可生万物,何况万物乎?!
如果执迷于万物的繁华,就容易被万物之幻象所迷惑。
现在的西医就陷入这种万物之境里,非但走不出来,还有越陷越深的趋势。
君不见,西医的分科越来越细,疾病种类越来越多,与之对应的诊断、检测、治疗药物也越来越多。
以前的五年本科可以做全科医生,现在的十一年博士要想看好本科室的疾病还得拼命再继续教育。
(由此一路下去,AI代替西医生,指日可待,再勤奋的大脑也抵不过一台机器的数据记忆和分析。)
患者就更苦逼了,“看完心内看肾内,看完肾内看神内”之类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这就是倚技之长,生生的把一个完整的身体,切割成一个个器官来治疗。
器官搞定不了再细胞,细胞不行再分子,分子不行再原子,原子不行再质子、质子不行再夸克。
如果哪天发现再细分下去,竟然是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不知会不会惊掉研究者的大牙。
真到了那一天,老子也许会露出迷之微笑:嗯,小子,恭喜你,我在无中生有之境等你很久了。
回到正题。
要想不被万物生万物之幻境所迷惑,就必须回到本原,回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中去。
你可以把“道”理解为万物运作背后的客观规律,理解为不变的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以一驭万。
然鹅,这与中医有甚关系?
关系大大的有。因为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之道,才是宇宙万物运行规律之所在。
说白了,无论是天、地,还是人,都必须遵守大自然本来的样子,恢复到自自然然的状态,才是真“道”。
而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交出了人和自然相处之道的完美答卷。
作为进化而来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环。
要维持自然界的稳态平衡,生物与生物之间必然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才能使这个系统得以生生不息的运转。
每一种生物都存在其自然偏性,有能够克制它的,也有它所能克制的。
中医正是把这种偏性发挥到极致来治病,利用其他生物之偏性来纠正人体之偏性,以偏纠偏,实现中正平和的健康态。
方药如此,九针、艾灸、导引等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面对疾病侵袭,身体本身也具有强大的预警本能、自我修复及排病能力。
这种预警和修复排病本能,也是自然之道,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任何身体的症状表现只是预警信号或者排病的本能反应,而不是我们要消灭的直接对象或疾病。
比如,风寒侵袭,身体本能反应就是鼓动能量来排寒,表现为发烧。
这种体温升高的症状表现,就好比天凉要穿衣一样,完全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可惜的是,大家一看到体温升高,就紧张,就想尽办法来退烧。
强行退烧的本质就是与身体对着干,其结果是体质越来越弱,感冒频发。
中医为什么需要详细的问诊?其目的就是在收集身体的症状表现,对症下药。
而所有的症状表现,都是客观存在于患病之人的身体之上,不是人为定义的某种疾病,强加给患者的。
按照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光病名就早已超过一万种,每一种病名都必须要有相应的治疗药物,何其多也!
而人能够自我感知(自觉)或者被医者感知(他觉)的症状,通过详细问诊即可轻易获得。与超过万种的疾病名相来比较,何其少也!
中医治疗之道,是通过这些症状表现,读懂身体的排病趋势及途径,进而借助药物来顺应身体的排病趋势,帮助身体排除病邪。
排病途径,无非就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按照《伤寒论》的治疗思路,用来用去也就是那几十味中药而已。
举个例子。病邪进入胃肠道,身体本能反应就是以腹泻的方式迅速排出去。
如果见泻止泻,强行把排泻通道关闭,就是闭门留寇,后患无穷。
所以说中医本身并不治病,只是顺应身体的排病趋势,助推身体恢复到正常秩序。
古代的人会发热吗?现代的人会发热吗?
古代的人会腹泻吗?现代的人会腹泻吗?
身体的症状表现不变,排病反应不变,中医就不会变,疗效也不会变。
现在不会变,以后也不会变。
证候的解析是突破中医的关键
中医充满着未知,中西医之间的差别正是科学研究的富矿。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不管是中药复方还是西医的单体化合物,都能发挥一定作用。但西药单体进入体内,作用靶点和路径都很清晰。中药方剂则可能是成千上万的单体化合物进入体内,其中一部分有效,一部分无效。
因此寻找方剂中能抵抗新冠病毒的成分与作用靶点,成为了研究的关键。
中西医有不同,但不能因为这种不同,就认为它无效,只是还没有将它的科学道理通俗易懂展示而已。
如今在中医界,药学是研究的热土,不少人将精力放置于此。建立一套中医辨证论治的循证医学体系更为重要。“中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临床医生诊断、治疗,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是基于对证的辨识。”
但事实上,有关中医证候的研究不多。
“以前的中医问题难突破,技术受限是一大原因,但现在技术已有了很大的进步,那攻克中医这些难点问题也有了新的方法和策略。”以中医的科学数据为例,应是多指标去表达的,但原来没有组学基础,只能检测单一指标,要进行表达就很困难。现在有了多组学技术,就能把中医的证候、病理、生理等术语表达出来。
湿证是中医的一个证候,每一个证候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一个个解析出来,真正的中医就会有所突破。
这不是一条坦直的道路,困难可想而知,但他对此充满信心。“国际上认可中医不多,但如果不做,就永远得不到认可,做了,就慢慢有人会认可。”
有些人认为,中医药是在自我体系内完成升级对话,但任何一个学科不可能独善其身发展,要与其他学科多交流多碰撞,才能有新的火花。因此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很必要。
放下偏见,才能平等交流。交流时,要用一套别人能接受的话语体系,循序渐进加深对方对中医的理解。阴阳五行,??仅仅是一个说理的工具,“如果天天只讲阴阳五行理论,没有应用实例,别人会认为是忽悠,或是玄学,但如将理论赋予现代科学依据或指导个体进行治疗,就更加易于理解了。”
中医药推广与发展,不单是我们要去讲,而且需要更多外国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