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是夏秋季常见病、多发病,多由于细菌及病毒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症状及程度不等的腹泻和腹部不适,随后出现电解质紊乱和体液丢失。本病属于中医“呕吐、腹痛、泻泄”等范畴。
1.腹泻的病因 主要是由于进食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饮食不当而引起的胃肠道黏膜的急性炎症。以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一般潜伏期为12~36小时。沙门氏菌属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菌。 中医认为素体正虚、暴饮暴食、贪凉饮冷,以及服用毒物药物均是重要病因。 第一大原因是饮用食物不卫生,或者是进食有毒的食物,如发芽马铃薯、毒蕈、白果等,一般情况下被称为食物中毒。 第二个原因是大量饮酒,或者服用了某些药物直接刺激了胃黏膜。 第三是误食对胃肠有损伤的药物、毒物,如有机磷农药、重金属、洋地黄类、胆碱能药物,泻药等。 第四是冷热刺激或暴饮暴食,这与夏季关系比较密切。在气侯炎热的时候,人们愿意喝一些冷饮或者吃一些凉的食物,有带走炎热的感觉,但它可使胃肠道的功能紊乱。另外暴饮暴食、吃的食物量很大或者一次饮水过多也会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在暴饮暴食的时候胃的容量突然增大,胃肠黏膜受到了损害,这种情况下,节假日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是多见。 第五是应激,主要指机体在严重感染、大创伤、大手术、休克、精神创伤等的情况下处于应激状态,胃黏膜因血管痉挛而缺血、黏液分泌不足、屏障破坏而出现糜烂、出血,甚至溃疡。在以上病因中生物因素最多见,绝大多数的急性腹泻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2.腹泻的分类 (1)感染性腹泻 1)细菌感染:急性细菌性痢疾、霍乱和副霍乱、肠伤寒、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 2)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腺病毒、诺沃克病毒。 3)真菌性腹泻:白色念珠菌、曲菌、酵母菌等。 4)寄生虫感染:阿米巴痢疾、血吸虫肠病、隐孢子虫病。 5)食物中毒:沙门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嗜盐菌、肉毒杆菌等污染食物。 6)毒物及药物:河豚、鱼胆、动物肝脏、毒蕈、发芽马铃薯、有机磷农药、洋地黄类、胆碱能药物、泻药等。 (2)非感染性腹泻 1)肠道疾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肠易激综合征,憩室等。 2)吸收不良综合征:胰酶缺乏、胆盐缺乏、胃切除术后、乳糖酶缺乏、肠菌群失调、小肠部分切除等。 3)内分泌肿瘤: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类癌。 4)全身性疾病:尿毒症、糖尿病、甲状腺危象、过敏性紫癜。 3.导致胃肠炎的常见菌 (1)大肠杆菌:是导致急性胃肠炎的非常重要的致病菌,可引起疾病的程度从轻度腹泻、自限性腹泻到死亡率高的严重腹泻不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一种导致严重腹泻的血清型杆菌,可引起出血性肠炎的暴发性流行。快餐厅里的未熟的汉堡包及未经严格消毒的水果汁会带有出血性大肠杆菌。该菌存在于牛体内,但不会使牛生病,可通过被污染的牛肉传给人类。 (2)沙门菌:是一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的一类杆菌,沙门菌属细菌有很多类型,约多种,如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有些以动物为宿主,既能感染动物也能感染人,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或败血症,如猪霍乱沙门菌、鸭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沙门氏菌属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菌,其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鸡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较为常见。 沙门菌须经口进入足够量的细菌以克服机体的防护屏障(胃酸的作用、肠道正常菌群),直接定位于小肠,才能引发疾病。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个别能产生肠毒素。不少沙门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人类可因食用患病或带菌动物的肉、乳、蛋、干的奶酪或奶油,以及当宠物饲养的甲鱼、被病鼠尿便污染的食物而患病。水源被粪便污染常常造成暴发流行,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5岁以下的儿童占所有病例的25%。 (3)弧菌:由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腹泻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常见。弧菌一般成活于水中,有嗜盐性,食用生的或未熟的海产品(如海蜇、海虾、贝类等)或盐腌制品、容器或菜板生熟不分污染上弧菌,均可引起食物中毒或霍乱暴发。进食24~48小时后,病人会出现低热、寒颤、头痛和呕吐,继而腹泻和腹痛,粪便为水样或血水样,轻症可自愈,严重的病例应积极治疗。霍乱是典型的肠毒素性疾病,典型症状是持续大量的米泔样便,大量的液体和钠流失而导致脱水、休克。 (4)弯曲菌:广泛分布于家禽和野鸟的肠道内,可引起人类胃肠炎和败血症。对人致病的有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等13种。该菌常通过污染饮食(主要是鸡鸭肉)、牛奶、水源等而引起发病,症状有痉挛性腹痛、血便或果酱样便、头痛、发热。 (5)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存在于被污染了的高蛋白食物,如沙拉酱、火腿、家禽、马铃薯、蛋糕等。 病人食用了被污染的食品1~2小时后会发生呕吐、腹泻,6~10小时后好转,尽管症状发生的时间短暂,但是非常严重,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6)产气荚膜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由于产生毒素,也可以导致短期腹泻的发生,产气荚膜杆菌比蜡样芽胞杆菌更常见于未熟的或重新加热的肉类、家禽及肉汤、肉汁中。而蜡样芽胞杆菌则常见于自助餐厅里的蒸笼上。 4.腹泻的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起病迅速,出现腹胀、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者可致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病人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在先,继以腹泻,每日3~5次甚至数十次不等,大便多呈水样便、稀软便、胶冻状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或带血便等,有的粪便有难闻的臭味。患者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全身酸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症状。结肠后段炎症或痢疾时,常出现里急后重。由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肠炎,见其相应的病症。 5.腹泻的诊断 体检上腹部和脐周或左下腹有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细菌感染者,其粪便镜检可有少量黏液及红、白细胞,有时亦可见到吞噬细胞。吐泻物中可培养出相应致病菌。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高,细菌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6.急性胃肠炎的预防 (1)把好“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水源、食品的卫生。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烫,水果以削皮吃为好,不喝生水,外出就餐多食蒜和醋,对垃圾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食具要卫生,生熟食分开存放,生熟菜板分开用;加强灭蝇灭蚊;加强有毒药品毒品农药的管理。 (2)控制细菌繁殖:主要措施是冷藏、冷冻。温度控制在2℃~8℃,可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繁殖。熟食品在冷藏中做到避光、断氧、不重复污染,冷藏效果更好。 (3)高温杀菌:食品在食用前进行高温杀菌是一种可靠的方法,其效果与温度高低、加热时间、细菌种类、污染量及被加工的食品性状等因素有关,一般肉类食品煮沸后15分钟可杀灭普通致病细菌。 (4)蔬菜应妥善保存:保持新鲜,防止腐烂,不吃腐烂的蔬菜。食剩的熟菜不可在室温下存放长时间后再食用。食物应彻底清洗,调理及贮存场所、器具、容器均应保持清洁。 (5)肉制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用量不可过量:食海产品一定要煮熟,餐前务必洗手,餐具一定要经过消毒。苦井水勿用于煮粥,尤其勿存放过夜。 (6)勿食大量刚腌的菜:腌菜时盐应多放,至少腌至15天以上再食用。腌菜时选用新鲜菜。 (7)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意适寒温、避邪气,传染病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去,减少与患者接触机会。避免接触化学毒气、工业废气、农药和山峦瘴气。 (8)保养正气:少食或不直接食用冷冻食品和饮料,以防损伤阳气,致脾胃寒湿。夏季出汗多可饮温开水,加入适量食盐、白糖、酸梅晶。不风餐露宿,不恣意吹风扇或降低空调温度。不熬夜、不暴饮、暴食、过饥、过劳,不偏食辛辣、黏滑荤腥煎炸食品。 (9)情志调畅:使五志和谐,无过和不及。若情志不舒,焦躁烦恼抑郁紧张,均可五志化火,致内蕴热毒,一旦遇调摄不慎,感受时邪疫毒或饮食不慎,则内外合邪,起病急骤。 (10)顺应四时养生:衣着得体舒适、顺应自然气候增减衣物。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刻注意不伤阳气,保护阴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荫处以避暑,动作以避寒。 (11)及时康复治疗宿疾和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贫血、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防止因病致虚,因虚感邪。 (12)治未病:有两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有内因和外因,治未病要从内外因两方面着眼,一方面强正气,另一方面御外邪,二者如何结合?《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谓:“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意即疾病多是内生诸邪与外来之邪相合致病, 因此,素体脾胃虚寒者就要注意温补,素体内热旺盛者就要注意滋阴清热,容易感受风寒者要注意固表实卫,脾胃消化能力弱者要注意别伤食,在未发生疾病时就先补偏救弊。 一旦发生了疾病就要尽量减轻病情,防止疾病传变,先安未受邪之地,例如已经生气过度了,就不要再吃饭,为何?因为气伤肝,肝主调畅情志和助脾胃运化,过怒伤肝,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少吃饭或不进食就是减少脾胃的负担,防止发生食积胀满等病。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