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见毒蘑菇识别与防治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作红张平
一、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及其种类在湖南,主要的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可分为5种类型,即:(1)急性肝损害型、(2)急性肾衰竭型、(3)胃肠炎型、(4)神经精神型、(5)横纹肌溶解型。
1、急性肝损害型
毒蘑菇种类:主要是由含有鹅膏肽类毒素的鹅膏菌属、盔孢伞属的一些种类引起,在湖南,80%以上的中毒死亡是由鹅膏菌属中的种类所引起。剧毒鹅膏种类有:灰花纹鹅膏A.fuliginea、致命鹅膏A.exitialis、淡红鹅膏A.pallidorosea、裂皮鹅膏A.rimosa,条盖盔孢菌Galerinasulciceps,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brunneoincarnata等。
中毒症状:明显表现出四个阶段(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和内脏损害期):
1、潜伏期(6-12小时),误食鹅膏菌后,一般发病较慢,有6-12小时的潜伏期,之后才出现中毒症状。具有潜伏期这一特点对于中毒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因为大多数其它有毒蘑菇食用后2小时以内就表现出症状。
2、急性胃肠炎期(6-48小时),潜伏期过后出现恶心、呕吐、剧烈腹痛、“霍乱型”腹泻等肠胃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酸碱紊乱、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脱水和低血压。这个时候的肝功能指标往往是正常的。这个阶段一般维持12-24小时。
3、假愈期(48-72小时),胃肠期过后,症状消失,近似康复,1-2天内无明显易见症状,容易给临床医生和患者造成一个康复的假象。在这个阶段尽管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但肝功能酶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胆红素开始上升,肾功能也开始恶化。
4、内脏损害期(72-96小时),假愈期过后,患者重新出现腹痛、带血样腹泻等症状,病情迅速恶化,出现肝功能异常和黄疸,肝肿大,转氨酶急剧上升,严重的高达几千甚至几万,随着这些酶活性的急剧增加,肝肾功能恶化,凝血功能被严重扰乱,引起内出血,最后导致肝、肾、心、脑、肺等器官功能衰竭,5-16天病人死亡。
灰花纹鹅膏AmanitafuligineaHongo
主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小,5~10cm,灰色至深灰色、暗褐色至近黑色,表面具深色纤丝状隐花纹。菌柄白色至浅灰色,常被浅褐色鳞片,近顶部有菌环。基部近球形,有菌托。
时间与生境:6-9月份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分布:全省各地都有分布。
毒性:剧毒!是湖南省发生中毒事件最多、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种类。~年在湖南长沙市(浏阳、望城、宁乡)、湘潭市(湘潭县、韶山市)、湘阴县、桃源县等地发生超过50起中毒事件,导致多人中毒,超人死亡。
裂皮鹅膏AmanitarimosaP.ZhangZhuL.Yang主要特征:子实体小至中等,菌盖5~8cm,纯白色,有时中部呈米黄色,边缘有时有辐射状裂纹,表面具有细绒毛状。菌柄白色,有时被白色细小鳞片,近顶部有菌环。菌柄基部膨大,菌托浅杯状。时间与生境:6月份生于阔叶林或者混交林地上。分布:全省各地有分布。毒性:剧毒!-年在长沙、湘潭、永州、株洲等地发生10多起中毒事件,导致多人中毒,死亡超过10人。假淡红鹅膏AmanitasubpallidoroseaHaiJ.Li
主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小,菌盖5~8cm,纯白色,有时中央呈粉红色,边缘无沟纹。菌柄白色至污白色,被白色鳞片,近顶部有菌环,基部膨大有菌托,菌托浅杯状,白色。时间与生境:6-9月份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分布:全省分布。毒性:剧毒!条盖盔孢伞Galerinasulciceps(Berk.)Boedijn主要特征:子实体小至中等,2~6cm,黄褐色,中央稍下陷且具小乳突,菌盖具有明显辐射状沟条。菌柄顶部黄色,向下颜色逐渐变深,基部黑褐色。时间与生境:9-11月份生于腐殖质上或腐木上,在一些锯木厂的锯木堆上经常发生。分布:全省各地都有分布。毒性:剧毒!近年来在浏阳、湘西、邵阳等地发生多起中毒事件,有2人死亡。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brunneoincarnataChodatC.Martín主要特征:菌盖直径3~6cm,初期钟形,后平展,中央凸起,白色、粉肉色至粉褐色,被近同心环状排列的褐色鳞片。菌肉薄,白色,菌褶离生,白色至乳白色,较稀,不等长。菌柄长3~6cm,近圆柱形,与菌盖同色,菌环以下具鳞片;无明显菌环,只具有一个像菌环似的膜质区。时间与生境:夏秋季群生或散生于雪松林中地上。分布:全省分布。毒性:剧毒,含鹅膏毒肽,肝损害型。—年在长沙、株洲、邵阳发生4起7人中毒事件。2、急性肾衰竭型毒蘑菇种类:鹅膏菌属的假褐云斑鹅膏、赤脚鹅膏、拟卵盖鹅膏。
中毒症状:中毒后具有8-12小时的潜伏期,从误食到肝肾损害一般是1-4天,肝转氨酶升高约为正常上线的15倍,反映肝功能中度受损。肾功能损害的表现为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病。在肾损害阶段,采用对症支持治疗,约25%的病例需进行血液透析,恢复需要3周左右,没有肝肾后遗症。
假褐云斑鹅膏AmanitapseudoporphyriaHongo
主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6~15cm,淡灰色、灰色至灰褐色,具深色纤丝状隐生花纹。菌柄白色,常被白色纤毛状至粉末状鳞片,近顶部常具有菌环。菌柄基部具有菌托,浅杯状。时间与生境:6-9月份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分布:全省各地都有分布。毒性:有毒。在郴州等地发生多起中毒事件。异味鹅膏AmanitakotohiraensisNagas.Mitani
主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小,菌盖5~9cm,纯白色至米色,表面常具有毡状至碎片状鳞片,常有刺鼻气味。菌柄白色,有菌环。菌柄基部膨大,近球形,具有白色疣状、颗粒状至近锥状鳞片。时间与生境:6-9月份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分布:全省各地有分布。毒性:有毒。欧氏鹅膏AmanitaoberwinkleranaZhuL.YangYoshim.Doi
主要特征:子实体中等,菌盖4~8cm,纯白色至米色,边缘无沟纹。菌柄白色,常被白色反卷纤毛状或绒毛状鳞片,基部腹鼓状至白萝卜状。菌环上位,白色。菌托浅杯状,白色。时间与生境:7-9月份生于阔叶林、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分布:湘南地区。毒性:有毒。拟卵盖鹅膏AmanitaneoovoideaHongo
主要特征:菌盖直径7~18cm,幼时半球形,成熟后平展,菌盖表面白色至米黄色,常覆盖有菌幕残余,菌幕残余外层膜状,淡黄色至赭色;内层粉末状,白色,边缘常有白色至米黄色絮状物但无沟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至米黄色,较密,不等长,短菌褶近菌柄端渐窄。菌柄长7~20cm,直径1~3cm,白色至污白色,被白色絮状至粉末状鳞片,基部腹鼓状至白萝卜状,被淡黄色至赭色的破布状、环带状或卷边状鳞片。菌环上位,膜质,白色,易破碎消失。时间与生境:7-9月份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分布:全省分布。毒性:急性肾衰竭型。年9月邵东县魏家桥镇发生1起10人中毒事件。3、神经精神型毒蘑菇种类:近年来在湖南出现了较多的神经精神型蘑菇中毒事件,主要产生3种类型的神经中毒,(1)、含毒蕈碱种类产生外周胆碱能神经毒性;(2)、含异噁唑衍生物种类产生谷氨酰胺能神经毒性;(3)、含裸盖菇素(psilocybin)的种类产生致幻觉性神经毒性;含毒蕈碱的种类主要包括有:丝盖伞属中的辣味丝盖伞Inocybeacriolens,杯伞属中的白霜杯伞Clitocybedealbata和粉褶蕈中的近江粉褶蕈Entolomaomiense;含异噁唑衍生物的种类主要包括鹅膏菌属鹅膏组中的小毒蝇鹅膏Amanitamelleiceps、土红鹅膏A.rufoferruginea、球基鹅膏A.subglobosa和残托鹅膏A.sychnopyramis;含裸盖菇素的种类主要包括有:裸盖菇属的古巴裸盖菇Psilocybecubensis和苏梅岛裸盖菇Psilocybesamuiensis、裸伞属的热带紫褐裸伞GymnopilusdilepisSinger。
中毒临床症状:误食后发病快,一般10-30分钟即表现症状。含毒蕈碱种类中毒临床症状特征表现为多涎、流泪、出汗、排尿、腹痛,腹泻及呕吐,并且常伴有心搏过缓,瞳孔缩小、视力模糊甚至出现幻觉;含异噁唑衍生物种类中毒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运动性抑郁,共济失调,精神错乱,视觉畸变,头晕,兴奋,严重者出现昏迷、抽搐等。含裸盖菇素蘑菇中毒临床症状表现为神经病症状,视觉错乱,色彩和形态干扰,精神欢快,动作失调等,躯体感觉如头脑眩晕,精神沮丧并伴有焦虑不安。
辣味丝盖伞InocybeacriolensGrundD.E.Stuntz
主要特征:菌盖直径1~2.5cm,幼时锥形,成熟后平展,中央具明显凸起,菌盖表面淡褐色至褐色,凸起处深褐色,表面被平伏的辐射状鳞片,老后边缘开裂。菌肉薄,污白色至淡黄色,味苦,菌褶直生,较稀,不等长,污白色至淡黄色。菌柄2.5~4cm,直径0.3~0.5cm,圆柱形,淡黄褐色,具细小白绒毛。
时间与生境:春秋季散生或群生于针叶树或针阔叶树林中地上。
分布:全省各地分布。
毒性:有毒,含毒蕈碱,神经精神型。
白霜杯伞Clitocybedealbata(Sowerby)P.Kumm.
主要特征:菌盖直径2~4cm,幼时半球形,成熟后平展,中央下凹,菌盖表面浅黄色至黄褐色,边缘内卷或呈波浪状。菌肉白色,菌褶延生,较密,不等长,白色至黄白色。菌柄长3~5cm,直径0.3~0.8cm,扁圆柱形至圆柱形,浅黄色至黄褐色,基部稍膨大并具有白色絮状菌丝。时间与生境:夏秋季散生或群生于阔叶林中地上。分布:全省各地分布。毒性:有毒,含毒蕈碱毒素成分,神经精神型。年11月8日长沙县江背镇发生一起3人中毒事件。近江粉褶蕈Entolomaomiense(Hongo)E.Horak
主要特征:菌盖直径3~5cm,初期圆锥形,成熟后平展,中央稍尖或稍钝,菌盖表面灰黄色、浅灰褐色至浅黄褐色,有时带粉红色,光滑,边缘具条纹。菌肉薄,白色至淡黄色,菌褶淡粉黄色至粉红色,直生,较密,不等长。菌柄5~12cm,直径0.4~0.6cm,圆柱形,与菌盖同色,光滑,具纵条纹,基部稍膨大。时间与生境:夏秋季单生或散生于针阔叶林中地上。分布:全省各地分布。毒性:有毒,含毒蕈碱,神经精神型。—年在长沙、株洲、永州等地发生近20起60余人中毒事件。小毒蝇鹅膏AmanitamelleicepsHongo
主要特征:菌盖直径3~7cm,幼时卵圆形,成熟后平展,菌盖表面淡白色至蜜黄色,中部色稍深,成熟后边缘近白色,菌幕残余块状至颗粒状,白色至淡黄色,菌盖边缘具明显沟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不等长,短菌褶近菌柄端多平截。菌柄长4~7cm,直径0.5~1.5cm,白色至米色,基部膨大呈球形至卵状,上半部常被有白色至淡黄色疣状、粉末状菌幕残余,菌环缺。时间与生境:夏秋季单生或散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分布:全省各地分布。毒性:有毒,含异噁唑衍生物毒素,神经精神型。年5月永州市道县仙子脚镇发生1起2人中毒事件。土红鹅膏AmanitarufoferrugineaHongo
主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小,菌盖直径4~7cm,幼时半球形,成熟后平展,菌盖表面黄褐色,密被土红色、橘红褐色至皮革褐色的粉末状至絮状鳞片,边缘有沟纹。菌肉白色,菌褶离生至近离生,白色,短菌褶近菌柄端平截。菌柄长7~12cm,直径0.5~1.5cm,上细下粗,密被土红色、锈红色的粉末状鳞片,基部腹鼓状至卵形,被土红色至褐色的疣状、絮状至粉末状鳞片。菌环上位至近顶生,膜质,易破碎而脱落。时间与生境:夏秋季单生或散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分布:全省各地分布。毒性:有毒,含异噁唑衍生物毒素,神经精神型。年7月22日望城县黄金镇发生一起4人误食中毒事件。球基鹅膏AmanitasubglobosaZhuL.Yang
主要特征:菌盖直径4~10cm,幼时球形,成熟后平展,菌盖表面淡褐色至深褐色,表面菌幕残余锥状至疣状,白色,易脱落,菌盖成熟后边缘具沟纹。菌肉白色,菌褶离生,较密,不等长,白色至米色,短菌褶近菌柄端多平截。菌柄长6~13cm,直径1~2cm,圆柱形,被白色细小鳞片。菌环位于中上部,膜质,白色。菌柄基部膨大呈球状,被颗粒状至粉末状鳞片。时间与生境:夏秋季单生、散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分布:全省各地分布。毒性:有毒,含异噁唑衍生物毒素,神经精神型;—年在永州、邵阳发生3起9人中毒事件。残托鹅膏AmanitasychnopyramisCornerBas
主要特征:菌盖直径4~9cm,幼时卵圆形,成熟后平展,菌盖表面淡褐色至深褐色,表面菌幕残余角锥状,白色至淡灰色,易脱落,菌盖成熟后边缘具沟纹。菌肉白色,菌褶离生,较密,不等长,白色,短菌褶近菌柄端多平截。菌柄长6~12cm,直径1~1.5cm,圆柱形。菌环位于中下部,膜质,白色。菌柄基部膨大呈球状,被颗粒状至粉末状鳞片。时间与生境:夏秋季单生、散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分布:全省各地分布。毒性:有毒,含异噁唑衍生物毒素,神经精神型;年8月临武县和年6月通道县、江永县发生3起13人中毒事件。苏梅岛裸盖菇PsilocybesamuiensisGuzmán,BandalaJ.W.Allen
主要特征:菌盖直径1~3cm,半球形,光滑,灰褐色至暗褐色。菌褶直生,灰褐色至深紫褐色。菌柄长4~6cm,粗0.1~0.3cm,灰色至灰褐色,中空。时间与生境:8-11月份,群生于田地或者粪堆上。分布:全省各地分布。毒性:有毒。在株洲、汨罗、宁乡、浏阳等地发生多起中毒事件。古巴裸盖菇Psilocybecubensis(Earle)Singer
主要特征:菌盖直径2~7cm,幼时卵圆形至半球形,成熟后平展,菌盖表面幼时赭褐色,成熟后淡黄褐色至棕褐色,表面具纤维状绒毛,伤后变蓝色。菌肉白色,厚,伤后变蓝,菌褶直生,密,不等长,棕色至紫褐色。菌柄长4~10cm,直径0.5~1.5cm,圆柱形,基部膨大,污白色、奶油色,伤后变蓝。菌环位于中上部,膜质,白色,往往附有孢子而呈紫褐色。时间与生境:夏秋季单生、散生或群生于粪堆上。分布:全省各地分布。毒性:有毒,含裸盖菇素,神经致幻型。年11月-12月汝城县井坡镇和汨罗县发生2起8人中毒事件,患者全部出现神经致幻症状。4、胃肠炎型毒蘑菇种类:能引起胃肠道刺激的蘑菇种类很多,在湖南,主要种类有:大青褶伞,黄粉末牛肝菌,日本红菇,臭红菇等。
中毒临床症状:误食该类毒蘑菇后,大多数在食后15分钟至2小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可能伴有焦虑、发汗、畏寒和心跳加速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肌肉痉挛,循环障碍或者电解质流失。对于小孩,液体快速损害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胃肠炎症状在8-12小时后会自发消退。
大青褶伞Chlorophyllummolybdites(G.Mey.)Massee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5~20cm,白色,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突起,幼时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逐渐裂变为鳞片;中部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边缘渐少或脱落。菌褶初期污白色,后期浅绿色至青褐色或淡青灰色。菌柄长10~28cm,直径1~2.5cm,圆柱形,污白色,有菌环,基部稍膨大。时间与生境:5-7月份,群生或散生于草坪、菜地上生长。分布:全省各地分布。毒性:主要引起胃肠严重不适。在衡阳、郴州等地发生多起中毒事件。日本红菇RussulajaponicaHongo
主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6~13厘米,中央下凹,脐状,后伸展近漏斗状,边缘反卷,白色至污白色,表面常具浅褐色鳞状物。菌肉较厚,白色,不变色。菌褶很密,近白色,受伤不变色。菌柄白色,短,4~6cm,实心。
时间与生境:6-9月份在阔叶林地上群生或单生。
分布:全省各地分布。
毒性:仅年在全省发生30余起共余人中毒事件。
点柄臭黄菇RussulasenecisS.Imai
主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宽5-9cm,扁半球形至平展,中部稍下凹,污黄色至黄褐色,表面黏,表皮常龟裂脱落,盖缘有明显棱纹;菌肉污白色,表皮下带土黄白色;菌褶污白色至淡黄褐色;菌柄长4-9cm,粗1.0-2.0cm,近圆柱形,污黄色,具黑褐色小腺点。
时间与生境:夏秋季生于阔叶林中地上,常群生。
分布:全省分布
毒性:有毒。年9月12日,湖南省湘阴县发生一起5人中毒事件。
剩余物与现场采集标本对照
黄粉末牛肝菌Pulveroboletusravenelii(Berk.M.A.Curtis)Murrill
主要特征:子实体小型至中等,菌盖3~6cm,被柠檬黄色至褐黄色粉末状鳞片,常开裂形成不规则的鳞片状,菌肉淡黄色,受伤后变为蓝色。菌管初期青黄色,成熟后呈淡黄褐色,伤后不变色或变为淡蓝色。菌柄被有与菌盖同色的粉末状鳞片。
时间与生境:夏秋季生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分布:全省各地分布。
毒性:有毒。
5、横纹肌溶解型毒蘑菇种类:由亚稀褶红菇引起。
中毒症状:误食亚稀褶红菇后,发病时间最短的为10分钟,其余均在1小时内出现症状。症状开始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现象,并有乏力感,24小时后,出现全身乏力明显,肌肉痉挛性疼痛,肢体乏力,明显的腰背痛,肌肉酸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出现酱油色尿液。生化指标表现为肌酸激酶急剧上升,高的达到数万至十万单位以上。严重者最后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亚稀褶红菇RussulasubnigricansHongo
主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6~12cm,成熟后中部长下凹呈漏斗状,菌盖表面浅灰色至煤灰黑色,成熟后常向上反卷,边缘无条棱。菌肉白色,受伤后易变红色而不再变黑色,菌褶白色,伤变红色,菌褶厚,稍密至稍稀疏,不等长,脆而易碎,直生。菌柄粗短,一般5~9cm,浅灰色,内部松软。时间与生境:夏秋季7月上旬-9月下旬生长于马尾松与栲树等山毛榉科植物的混交林中。分布:全省各地分布。毒性:剧毒,近年来在湖南、湖北、浙江、贵州、云南频频发生中毒事件,我们调查的14起导致中毒88人,死亡45人,死亡率高达51%。该菌与老百姓经常采食的红菇属中的其它种类如稀褶红菇、密褶红菇极为相似,老百姓都称为火炭菌,很难从外观形态上将它们区分开来。受伤变红
二、毒蘑菇中毒诊断与治疗
1、毒蘑菇中毒诊断要点:
(1)病史:有食用野生菌的历史,而且有同食成员集体发病的流行病学史。(2)标本的确认:食后残存的蘑菇标本或者由采集者再到现场采集标本请蘑菇专家确认是否为有毒蘑菇
(3)临床表现:不同毒蘑菇的中毒类型所产生的临床症状不一样。例如,误食鹅膏菌后有6-12小时的潜伏期,这点非常重要,一旦有潜伏期出现,就要考虑到是鹅膏菌中毒,需要医院进行治疗。亚稀褶黑菇没有潜伏期,食用后半小时即发病,需及时抢救。
(4)实验生化检查中毒者血常规大多升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中毒病人血常规正常;鹅膏毒蕈中毒的病人,血液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可在24小时里开始升高,而且是进行地上升,可高达几千甚至上万个单位;亚稀褶红菇中毒后数小时里即可出现血尿,肌酸激酶急剧上升。
(5)毒素测定通过采集中毒者食后的残留物、呕吐物、排泄物、血液等送至有条件的机构进行检测分析。
2、毒蘑菇中毒治疗要点:
目前世界上尚无治疗毒蘑菇的特效药,唯一办法就是早治疗,临床治疗为对症支持治疗,不同种类的蘑菇引起的中毒,其治疗方法有一定不同,总的治疗方法有:(1)、洗胃:早期洗胃可以清除胃中绝大部分未经吸收的毒物。(2)、导泻:毒蘑菇随食物排入肠道后,洗胃便无法清除,可利用导泻的办法,促进肠蠕动,使毒物尚未来得及被吸收就通过了肠道被排出。(3)、吸附:口服活性炭可以很好地吸附一些蘑菇毒素。(4)、血液净化:包括血液灌流、血浆直换、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人工肝、腹膜透析等。(5)、药物治疗:包括有:大剂量的青霉素、水飞蓟宾(silibini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等。有人总结了过去20年报道的治疗鹅膏中毒的临床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最常用的青霉素效果不大,硫辛酸和固醇类对治疗无益,而水飞蓟宾(Silibinin)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是最有效的解毒药物。(6)、灵芝煎剂:近年来利用灵芝煎剂治疗鹅膏中毒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并在我国南医院得到了临床应用。来源:卫生监测科转载编辑:健康教育与宣传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