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入胃,先经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华之后,所剩糟粕,最后由大肠传送而出,形成大便。中医学认为,若津液不足症见排出干涩,粪便成块,味臭量少,伴有口臭,舌干口燥。
便秘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大便涩滞,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者均称为便秘。正常人肠道总蠕动每天发生3-4次,使粪便迅速进入直肠,当粪便充满直肠后,通过排便反射引起排便。便秘发生的常见因素有进食过少,食品过于精细缺乏残渣,幽门或肠道梗阻,结肠张力过低,乙状结肠过度的和不规则的痉挛性收缩及腹肌,膈肌、提肛肌和肠壁平滑肌收缩力减弱等。、
由于人们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制,现在的中年、青年人便秘的现象已不再是少数,严重的几天不解大便,不仅自我感觉难受,而且由于毒素积累在内脏,长此以往还会引发身体的其它疾病。治疗便秘如果单纯的选择通便的药物治疗,莫过于饮鸠止渴。使用艾灸来治疗便秘,取穴不多,简单易行,很快就可以缓解症状,绿色疗法对身体没有伤害。说起艾灸调理便秘,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穴位:天枢穴。
穴位由来
天枢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骨度》。别名长溪、长谿、谷门,循际、长谷、大肠募。属足阳明胃经。天枢为大肠的募穴。天即天空,枢即枢纽,脐上为天属阳,脐下为地属阴,平脐高度则相当天地间枢纽部位,穴在脐旁,故名天枢。
天枢,天星名,即天枢星,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连线为北斗二天璇星,右连线为北斗四天权星。该穴之名意指本穴气血的运行有二条路径,一是穴内气血外出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二是穴内气血循胃经运行。本穴气血物质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太乙穴、滑肉门穴二穴传来的风之余气,其二是由气冲穴与外陵穴间各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胃经上、下两部经脉的气血相交本穴后,因其气血饱满,除胃经外无其它出路,因此上走与胃经处于相近层次的大肠经,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输送,故名。
典籍记载
《针灸甲乙经》: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挟脐急,天枢主之。疟,振寒,热甚狂言,天枢主之。脐疝,绕脐而痛,时上冲心,天枢主之。气疝哕呕,面肿,奔豚,天枢主之。大肠胀者,天枢主之。阴疝,气疝,天枢主之。女子胞中痛,月水不依时休止,天枢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小便不利……灸天枢百壮。天枢,主疟振寒,热盛狂言。天枢,主冬月重感于寒则泄,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
《针灸大成》:主奔豚,泄泻,胀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肿腹胀肠鸣,上气冲胸,不能久立,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霍乱,冬月感寒泄利,疟寒热狂言,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妇人女子癥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
标准定位
在中腹部,肚脐左右两侧三指宽处。横平肚脐中央,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天枢穴主要功能
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大要穴,主要治疗便秘、腹泻、腹痛、虚损劳弱等。天枢穴是是人体上的重要枢纽,它就像长江大桥能让南北变得畅通一样,有了它,人体头部和足部之间的经络就能通达。
同时,天枢穴还是大肠经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指它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因为它与脏腑是“近邻”,内外的病邪侵犯人体时,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所以,它又起着“信号灯”的作用。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按揉此穴就能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所以,腹泻、便秘之类的疾病都可以找天枢穴来解决。
天枢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其应用报道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经临床摸索发现,天枢穴有其特殊的作用。天枢穴与胃肠道联系紧密,对调节肠腑有明显的双向性疗效,既能止泻,又能通便,艾灸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具有调理胃肠、消炎止泻、通利大便等功能,既通便,又可止腹泻。艾灸此穴,可疏调肠腑、理气消滞、通便。
如果说灸天枢可以治腹泻说的通,那为什么还能治疗便秘呢?便秘和腹泻不正是相反的吗?掌门师兄之前也讲过,艾灸也讲补与泄,同一个穴位,采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便秘艾灸方法
艾灸治疗便秘,可以采用艾条悬灸或者艾灸贴敷贴,采用艾条的话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5-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进行下一个疗程。艾灸贴的话,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单次的艾灸时间,在疗程上基本一致。
1、便秘兼有消化不良,大便并不干硬结块,只是排便困难或者经常三五天才有便意的,多属于脾虚,可以加灸脾俞穴,先灸脾俞,再灸天枢。
2、便秘兼有腰膝酸软、尿频、怕冷等症状或是老年患者,多属肾阳虚,可加灸关元、肾俞,先灸关元、肾俞,每次10-15分钟,最后灸天枢。
3、如果是身体健壮,以便秘干硬结块为主要症状,这多属阴虚热盛引起的,可以加灸照海穴,悬灸,每次10-15分钟,先灸照海,再灸天枢。